开头先说一下我的成绩,初试372分,第5名。最终排名第7名。已录。 首先,考研这整个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的,是一切。 同时,这一份计划只是我的计划,不会适合所有人。如果你觉得有用的地方你就用,对你没用的看了之后直接忘了就好了。 803管理学: 我考了128分(还算可以的分数,至少不会给我总成绩拖后腿) 所用教材:《管理学》-罗珉 (机械工业出版社)或者《现代管理学》-罗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还有《管理学》-王德中(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这一本没时间看就不用看了,背诵版资料够用。 出题风格:总体而言,803这一门出题比较死板,你只要好好拿着背诵版资料背就好了,可以先研究一下历年真题,你就会发现,出题风格真的挺死板的,因为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且有些题会反复出,重复率挺高的。但是也不排除难度增加的趋势。2017年这一年的题,我跟进入复试的人交流都是反映挺难的,出题比较偏,热点、重点有些直接没考,考的知识点比较冷门。所以18年有可能还会延续这种风格,因为以前的出题确实太简单,考140+的大有人在,不过我相信以后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但是重点、热点还是要重点把握,同时不落下边边角角。 总体规划: 6-8月:继续看课本,可以仔仔细细地做一份笔记,笔记包括课本内容,还可以有自己看这一章,这一节的心得、经验。另外,我很看重的一点就是逻辑图,这个阶段可以在笔记本上看着课本画一下。你可以把课本总体这样画一下,而且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画一下,可以让你对课本的结构把握很清晰,不是一团乱麻。4-6月:可以先把课本过一遍或者两遍(根据自己看书速度,别忘了开头的话!)熟悉课本大体内容,课本是根本,许多人总是看这儿看那儿的,不把握课本真的白搭。看书的同时可以做一下笔记,标注一下,为以后再看课本做好标记。 8-9月中下旬:这个阶段可以开始背了,如果你觉得8月还早,还可以继续熟悉看课本,我就是9月开始背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背东西比较慢还是要提前开始。背东西只会越背越熟,不会说背到后边就不愿意背了。这个阶段是背第一遍(用背诵版资料背),也是最痛苦的一遍,可以2天背一章,章节内容多的3天一章。自己写好计划,每天背多少,在规定时间内一定要进行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前一阶段画的逻辑图就有用了,你可以合上课本或背诵版,只看逻辑图,回忆章节里边的内容,尽可能回忆,回忆不起来的继续翻开课本资料再背,加深记忆。 10-11月: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后边背诵就会越来越快了,这一个月继续背,最少2遍。同时看历年真题,可以背真题,毕竟有重复的题目会出现。 11-12月:继续背!这个阶段速度应该很快了。可以在脑子里画逻辑图,不是在纸上了。闭眼想,这是画逻辑图的最高境界(我目前做不到,哈哈)。另外,看一下那本题库资料里的案例分析题,只是看就好不用背,可以在背累的时候看一下,想想怎么答题,怎么个思路。 12月到考前:反复巩固,同时这个阶段也会有红宝书考前4套题出版,很有必要买一套,可以不做,但是要背好,很有可能有原题的。这个阶段还有一项工作有必要做,就是模拟考试,自己掐时间,拿一套自己背过的套题,最熟悉的一套题,掐时间在白纸上做一下,你会发现你真的做不完,而且这套题你之前还背过,考试时还是新题。 620行政学: 我考了122分(今年单科第一名) 所用教材:《公共行政学》(第三版)-竺乾威(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题风格和复习经验:620这门课出题很灵活的,一定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我问你,你知道什么叫“PPP”吗?知道什么叫“大部制改革”吗?知道什么是“行政审批改革”吗?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内容吗?你可能都不知道,而且这些在课本上还根本找不到。所以这就需要你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考的是你的专业素养。但是,课本还是要背的,课本上有基本的知识点。自己要整理笔记,分为两类,第一种笔记是根据课本整理,第二种是课外知识理论。两种笔记分开,不要放在一个本子上。平时要多关注热点时事。总结一下答题的套路,比如说,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自己总结以后,以后碰到各种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模板,但是也要根据问题有所改变。尤其是案例分析题更要总结套路。(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套路还是很有必要的,哈哈) 英语: 对于英语我只是稍微一谈,考了62分,不是特别好,6级也没过,不过考研英语这个分数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让我考70+ 绝对不现实。英语我没报班,就是自己背单词,做真题,反复做真题,然后找出真题里不会的单词再背。11月之前我就是背单词,做真题,翻译真题阅读(整篇翻译),这3项工作。一定要做好时间安排,到几月份做到哪一年的真题(不然最后真的做不完),做题时也要规定好时间,一篇阅读用多少分钟,一篇完形、新题型多长时间。进入11月份,我就开始总结我的作文模板,因为我之前6级一直不过就是因为作文分数太低,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11月就开始总结作文。模板不需要太多有这么2-3套就好了,用自己找的好句子或自己造的句子(一定要确定自己造的句子语法正确)。英语就说这些吧。 政治: 我是文科生,但是我政治考的不是特别好,第一,因为轻视;第二,因为选择题做差了。一定要重视政治,政治是一门低投入,高产出的学科。 政治可以报个辅导班。我当时报的视频班,因为视频可以反复看。其实政治课有必要看的也就是时政课和11月的冲刺班和12月的押题班。 10月份之前不需要背书,只要做好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说3遍)。推荐肖秀荣老师的一系列书。肖老师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就是教材,看一章的教材然后随着做一章《1000题》(就是选择题)。政治不需要特别的时间安排,肖老师的书会随着复习进度的进行陆续出版,他出一本,你买一本就好了。 后期11-12月,可以背知识点,推荐用《风中劲草》或者肖秀荣的知识点浓缩版的那本(具体什么名字我忘了)反正就是知识点浓缩版的书。 进入12月,各种辅导机构的押题和各种押题卷都会扑面而来。记住一句话:贪多嚼不烂。因为大家压的题都是那些知识点。推荐肖秀荣,任淑芬,米鹏的押题卷和视频课(视频课可以不用都看,但是押题卷都要买来看看做做,他们每个人押题卷也就3-4套卷,加起来也就12套卷左右)。选择题自己做,大题直接背就好。另外其他人的押题你觉得不看心里不踏实,那你就看就好,其实大题知识点就那些。还是那句话:贪多嚼不烂。 综上:这就是我大体的复习安排和经验心得吧。开头那句话:一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忘了!我的计划安排也只是参考。你可以做自己的计划,随着自身复习情况随时做一下调整。 希望每个考研人都能前程似锦,梦想成真! 考研终于结束了,看到拟录取的那一刻,我是有激动的心情的。回首征程,一路走来确实不易。我是一个二战的考研人,一战报考的天津大学应用经济学,只考了307,大学成绩还不错的我竟然惨败如斯。其实失败一开始就注定,只怪我太盲目:其一,我存在数学短板。倒不全是数学有多难,而是我在考场上难以发挥我的水平(虽然水平也不高)。双重重压下,再碰上史上数学最难年2016年,我的数学成绩只有55分(考场上崩溃了,只写了一半);其二,天大的应用经济学只招收3个人左右,最低分在380+。所以痛定思痛,我认为我的问题在数学和学校定位上。二战中我苦学数学,并选择了性价比超高的财经学校—西南财经大学。 写这篇帖子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的分数并不亮眼,但事实是我们专业的第一名也就384。但是我认为我的经验确实对一些朋友有帮助,特别是二本学校的,数学和英语存在短板的同学,我希望我在碰壁中总结出来的东西能让你们走的更平坦一些。 先说说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吧,西财有很多学院都有金融学专业,如金融学院、证券与期货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研究学院等。这些在学校的招生目录里都可以找到。我当时就关注了金融学院和证期学院的金融学,就我的感受而言,两个学院的初试内容都一样,但金融学院的分数线比证期高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可是也要考虑到金融学院的招收人数也远远高于证期。而且我认为近几年证期的复试在加大难度,我这次就觉得我准备的已经很充分了,在去年复试笔试很难的情况下,今年笔试依然很难,也可能是考到了我的死穴,光汇率的题就占了40分。上面所说的这些信息都可以在西财考研网上找到(如招生目录、报录比等),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结合自身实力和学校信息,选好学校和专业。 接下来具体和大家分享一下各科的复习经验。首先说说英语吧,英语我一直觉得不难学,因为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16年考研我的英语是82,17年的英语是81,所以我认为英语的学习是有套路的。我用的英语资料是:一、于慧真题100篇,这本书的学习逻辑和我的学习理念比较契合,而且书上开篇也会教大家如何学习,我就简单的说几句,其实就是反复练习真题,熟悉真题的套路和重点内容,把单词和语法融入真题的阅读中,并在反复中培养语感。二、看新东方的阅读视频,唐迟老师讲的,会介绍一些做题的小技巧,很有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我要。三、一本手工整理的历年英语真题中出现的考研单词。我超级不喜欢背单词,但这个手工册是按文章顺序整理的常考词汇,只翻译考研中的译意。看完以后我就发现,考研词汇阅读中一般就考那个意思,而且出现的频率还很高。在真题练习中结合手工本就可以攻克考研单词关,这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四、背作文。我觉得作文一定要背,我当时大、小作文各背了10篇,很有用,不仅可以使你在考场上节约时间用于阅读,还可以使你的作文甩别人一大截,因为多数人的英语写作水平都不高。 数学,说起数学我能说一整天。先说说第一次考研的失败经历,开始学习数学,主要是以看全书为主。然而效率低下,看的稀里糊涂,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考前我就有预感,要出事。第二年我就以学为主,怎么学,看大量辅导机构的教学视频。以张宇老师为主,先看完他讲的高数、线代、概率的基础,再看他的强化;接着看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基础和强化;再看汤家凤老师的高数强化;再看王式安老师的概率强化;这是主线,还可以看看全书,张宇老师的冲刺视频和最后三小时。这个顺序很重要,张宇老师重视基础和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是一位真正的教学老师,后期也很注重难度的拔高。李永乐老师只讲线代,王式安老师只讲概率,对考试研究很透彻。汤家凤老师技巧很强,不宜先看,可做提高。上面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整的学习过程适用于我这种一战55分的人,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老师的特点选择自己的顺序。我是因为以前做了大量笔记,相对节约了很多时间,从而能学的更多。这些都是基础和强化,后期还要注意冲刺。 政治,对于政治网上的经验帖超级多,我就简单说说。主要还是重视选择题,我在考前两个月之前一直都是看视频,然后做选择题。肖秀荣的1000题、徐之明的超级900题我都做过。建议先看近代史,再看毛概,然后其他。最后两个月背大题,肖八肖四、蒋中挺五套卷都挺好的。 专业课,802经济学的内容确实很多,尤其是还包含政经。背的东西超级多,但为了考研还是埋头苦背吧。听以前的学姐说,每一个考802经济学的人,都是把政经背过好几遍的人。考完以后,深有此感,反正我是背的吐血了。书归正传,西方经济学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先看看书本的,对知识有个框架,再以红宝书为准;而政经私以为没有必要看书,浪费时间,抱着红宝书背就行了。对于政治和专业课,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定要注意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背诵政经时我就喜欢画导图,直到最后我可以背书画出政经的全部知识的导图(每次画完都元气大伤,但成就感满满的)。上面说的只是打基础,学过书本以后还要多做题检验和融会贯通,可以先做真题,有时间再做红宝书的经济习题集。根据近年来真题的变化趋势,历年真题西方经济学的部分参考价值在下降,题目的风格已然变化,这也是我们这一次专业课最高只有119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说复试吧,复试分笔试、专业课面试、英语面试和政审。我本科是经济学专业,我个人对金融的知识了解不是特别多。所以虽然很努力的准备了,但复试笔试依然不忍直视,幸好两个面试成绩还不错,初试成绩也还可观,所以有惊无险。我的认识是证期的笔试和专业面试都不像金融学院那么常规,题目偏活一点。由于复试成绩不是很优秀,就不与大家多分享了,确实感兴趣的就单独问我吧,必知无不言。 以上经验有些观点具有个人局限性,大家就“择善而从”吧。希望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对大家有用,上面提到过的资料可以加QQ:3253293166获取。
|
请发表评论